國北護生諮系與龍巖慈善基金會合辦「最後一哩路的生命智慧」講座感動人心

N4100

《記者:曾思麥/台北報導》114-11-09 由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系友會與龍巖慈善基金會舉辦「2025市民公益講座──最後一哩路的生命智慧:照護、陪伴、溝通與撫慰」今天登場,活動結合音樂欣賞、專家演講與實務座談,吸引滿滿民眾熱烈參與,現場學習面對生命終點的智慧與勇氣。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主任李佩怡開場致詞表示,今天會議主題很重要,最後一哩路到底有多長?每個人覺得應該要多長?其實,每個人都會走最後這一哩路,但面臨「即將要走,會發生什麼事,怎麼準備去走」,這是很難的功課。一般人陪伴的過程,照護者、怎麼陪伴,溝通撫慰,都是太難的功課,很多是痛苦累積的智慧,也是要運用經驗來慢慢反思,講座透過學者專家來分享經驗,是非常棒的講座。

龍巖慈善基金會長期以推動生命教育與生命關懷為核心方向,期盼能引導社會以更開放、正向的態度面對人生的最後一程。龍巖慈善基金會梁建芸董事長表示,「面對告別,我們學會的是如何擁抱生命;面對失落,我們找到的是重新去愛的能力。」透過不斷的探索與對話,「我們逐漸明白生命的終章並非終點,而是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延續;悲傷也不只是痛苦,而是讓我們重新體悟愛與連結的契機。」遺憾減少的人生就是好命人生。

N4101

馬偕醫院癌症緩和支持照護的護理師林雨璇,則以《生死探視:當生命被迫按下暫停鍵》分享臨床現場的真實經驗。當生命進入緊急與不確定的瞬間,醫護與家屬面對的不僅是「救與不救」的抉擇,更是對「放手」與「理解」的掙扎。林雨璇以細膩的觀察道出「陪伴」是照護最深的核心:當醫療無法再延續生命,真誠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種溫柔的治療。她看見人們對「生病」與「老去」的恐懼,也深知對話與理解的重要。當我們願意談論、傾聽與思考選擇,生與死便不再只是終點與起點,而是一場關於愛、尊嚴與真誠相待的練習與延續。

別不是結束,而是愛與記憶的延續;而悲傷,則是一場重新理解生命意義的契機。龍巖慈善基金會透過定期舉辦的公益市民講座、教育課程與實際行動,持續深化生命教育的價值,傳遞生命關懷的知識與力量,陪伴民眾在理解與面對中找到平靜與安定。未來,龍巖將持續以溫暖而具行動力的實踐,倡議尊重生命、活出自主人生,讓每一次道別,都成為生命旅程中溫柔而圓滿的篇章。

☆ 請選擇縣市